登录 注册  |
甘薯生物学
暂无评分 作者:李坤培,张启堂主编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ISBN:978-7-5621-9697-6 中图分类:S531.01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纸质书参考价格:¥1000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作者简介 编委会 前言 目录页 绪论 1.1 甘薯的来源及进化 1.1.1 甘薯的植物分类学地位 1.1.2 甘薯的起源 1.1.3 甘薯的进化 1.1.4 甘薯的传播 1.1.5 甘薯传入中国的历史及其在国内的发展 1.2 甘薯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 1.2.1 甘薯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1.2.2 中国甘薯的经济作用演变 1.2.3 中国甘薯发展的主观优势 1.2.4 中国甘薯发展的客观优势 1.3 中国甘薯的栽培区划 1.3.1 北方春薯区 1.3.2 黄淮流域春夏薯区 1.3.3 长江流域夏薯区 1.3.4 南方夏秋薯区 1.3.5 南方秋冬薯区 1.4 中国甘薯的发展展望 第一篇 甘薯的形态解剖 第一章 根的形态解剖 1.1 根的形态与类型 1.1.1 种子根(定根) 1.1.2 不定根 1.2 根的初生生长 1.2.1 根尖及其分化 1.2.2 幼根的结构 1.2.3 侧根与不定根的发生 1.3 根的次生生长 1.3.1 初生形成层的发生与活动 1.3.2 次生结构 1.4 块根的形成与膨大过程 1.4.1 次生形成层的发生与活动 1.4.2 三生形成层及其活动 1.4.3 周皮的形成 1.4.4 块根形成的机制 1.5 根的主要功能 1.5.1 吸收作用 1.5.2 贮藏作用 第二章 茎的形态解剖 2.1 茎的形态 2.1.1 茎的外形特征 2.1.2 茎的生长和分枝 2.2 茎的发育 2.2.1 芽的类型与发生 2.2.2 茎尖的发育 2.3 茎的结构 2.3.1 幼茎的结构 2.3.2 老茎的结构 第三章 叶的形态解剖 3.1 叶的形态 3.2 叶的发育 3.3 子叶的结构 3.3.1 子叶柄的结构 3.3.2 子叶叶片的结构 3.4 营养叶的结构 3.4.1 叶柄的结构 3.4.2 叶片的结构 3.5 叶的寿命和落叶 第二篇 甘薯的有性生殖 第四章 花的形成 4.1 花的结构 4.1.1 花序 4.1.2 花的结构 4.2 花的发育 4.2.1 花序的形成 4.2.2 花的形态发育 4.2.3 花蕾大小和雄蕊、雌蕊发育阶段的关系 4.2.4 甘薯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 4.3 开花 4.3.1 开花的时间 4.3.2 开花的规律 4.3.3 影响开花的非生物生态因子 4.3.4 花粉萌发与气温的关系 4.3.5 诱导开花 第五章 胚胎发育 5.1 甘薯大小孢子的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形成 5.1.1 小孢子和雄配子体 5.1.2 胚珠的发育和组成 5.1.3 大孢子和雌配子体 5.2 甘薯的受精 5.2.1 花粉与雌蕊的相互作用 5.2.2 甘薯的受精及组织化学研究 5.2.3 甘薯雌蕊引导组织的超微结构研究 5.3 甘薯胚乳的发育 5.4 甘薯胚胎的发育 5.4.1 胚的发育 5.4.2 胚的整体观察 5.4.3 关于结实率低的问题 5.5 甘薯胚胎发育生物工程 5.5.1 甘薯体细胞胚的发育和植株再生 5.5.2 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的原生质体融合和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再生 5.5.3 甘薯杂交胚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第六章 果实的形成 6.1 甘薯果实的生长过程 6.1.1 果实的增大期 6.1.2 果实的充实期 6.2 甘薯果实的结构 6.3 影响甘薯果实发育的因素 6.3.1 温度对甘薯果实发育的影响 6.3.2 水分对甘薯果实发育的影响 6.3.3 光照对甘薯果实发育的影响 6.3.4 营养对甘薯果实发育的影响 6.3.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薯果实发育的影响 第七章 种子的形成 7.1 甘薯种子的发育及组成 7.1.1 种子的形态及大小 7.1.2 种子的结构 7.1.3 种皮的结构 7.1.4 种子成熟时的变化 7.2 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 7.2.1 种子大小和成熟度对活力的影响 7.2.2 种子发育的外界条件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7.2.3 贮藏条件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7.2.4 甘薯蒴果内结籽数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7.3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7.3.1 测定甘薯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方法 7.3.2 生理生化方法测定甘薯种子的生活力 7.4 甘薯种子的萌发 7.4.1 种子萌发的过程 7.4.2 甘薯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 7.4.3 甘薯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强度及营养物质的变化 7.4.4 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7.4.5 种子的预处理 7.5 影响甘薯种子形成的因素 7.5.1 品种因素 7.5.2 授粉和受精作用 7.5.3 气温因素 7.5.4 水分因素 7.6 甘薯种子的采集和保存 第三篇 甘薯生理生化及生态 第八章 甘薯生理 8.1 水分生理 8.1.1 甘薯的需水特性 8.1.2 甘薯的耐旱性 8.2 矿质营养 8.2.1 矿质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8.2.2 氮、磷、钾与块根产量的关系 8.3 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生产 8.3.1 光合面积 8.3.2 光合速率 8.3.3 光合时间 8.3.4 呼吸速率 8.3.5 经济系数 8.4 块根的发育和淀粉积累 8.4.1 块根形成的解剖学特征 8.4.2 块根的发育生理 8.4.3 块根中淀粉的积累 8.5 光合产物的运输及库源关系 8.5.1 光合产物的运输 8.5.2 甘薯的库源关系 8.6 贮藏生理 8.6.1 影响甘薯安全贮藏的因素 8.6.2 甘薯愈伤和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8.6.3 甘薯贮藏过程中的逆境生理 第九章 甘薯生化 9.1 甘薯营养化学 9.1.1 甘薯营养成分 9.1.2 甘薯营养保健功能 9.2 甘薯糖类化学 9.2.1 淀粉 9.2.2 可溶性糖 9.2.3 甘薯多糖 9.2.4 膳食纤维 9.3 甘薯蛋白质 9.3.1 甘薯蛋白质和氨基酸 9.3.2 甘薯贮藏蛋白 9.3.3 甘薯糖蛋白 9.3.4 甘薯凝集素 9.3.5 甘薯胰蛋白酶抑制剂 9.4 甘薯矿物质与维生素 9.4.1 甘薯矿物质 9.4.2 甘薯维生素及胡萝卜素 9.5 甘薯黄酮类化合物 9.5.1 甘薯总黄酮 9.5.2 甘薯花色素 9.5.3 甘薯其他类黄酮 9.6 甘薯其他活性成分 9.6.1 甘薯多酚类化合物 9.6.2 去氢表雄(甾)酮 9.6.3 挥发油 9.6.4 甘薯葡萄糖脑苷脂 9.6.5 其他 第十章 甘薯生态 10.1 生态因素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0.1.1 甘薯生长对气候的需要 10.1.2 甘薯生长对土壤的基本要求 10.1.3 甘薯生长对肥料的要求 10.2 甘薯的固土作用 10.2.1 甘薯不同蔓型品种对旱耕地土壤流失的影响 10.2.2 旱耕地不同坡度种植甘薯对土壤流失的影响 10.2.3 土质对旱耕地土壤流失的影响 10.2.4 甘薯种植方式对旱耕地土壤流失的影响 10.3 甘薯的固肥作用 10.3.1 甘薯不同蔓型品种对旱耕地流失土壤肥料养分的影响 10.3.2 旱耕地不同坡度种植甘薯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10.3.3 土质对旱耕地流失土壤养分的影响 10.3.4 甘薯种植方式对旱耕地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第四篇 甘薯遗传育种及生物技术 第十一章 甘薯遗传与育种 11.1 甘薯主要性状的遗传 11.1.1 甘薯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 11.1.2 甘薯抗病性遗传 11.1.3 甘薯品质性状的遗传 11.1.4 甘薯早熟性的遗传 11.1.5 甘薯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11.2 甘薯育种 11.2.1 甘薯种质资源 11.2.2 甘薯育种方法 11.2.3 几个重要性状的育种 11.2.4 甘薯主要性状的选择和鉴定 11.3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西南大学甘薯育种简况 11.3.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甘薯育种简况 11.3.2 西南大学甘薯育种简况 第十二章 甘薯生物技术 12.1 研究概况 12.1.1 发展经过 12.1.2 研究成果简介 12.1.3 名词解释 12.2 离体条件下形态建成的途径 12.2.1 器官型 12.2.2 器官发生型 12.2.3 胚胎发生型 12.2.4 人工种子型 12.3 影响形态发生的主要因素 12.3.1 基因型 12.3.2 外植体对形态重建的影响 12.3.3 培养技术的影响 12.4 组织细胞培养条件下甘薯植株再生过程的实验形态学 12.4.1 愈伤组织的形成过程 12.4.2 器官分化过程及类型 12.4.3 体细胞胚(简称体胚)发生过程 12.5 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实验形态学 12.5.1 目前进展 12.5.2 原生质体培养程序 12.5.3 培养过程的形态学观察 12.6 人工种子的实验形态学 12.6.1 人工种子的优越性 12.6.2 人工种子的基本要求及制作方法 12.6.3 人工种子的萌发和植株再生 第十三章 甘薯基因工程 13.1 甘薯不同外植体体细胞胚的发生及植株再生 13.2 甘薯植株毛状根再生研究 13.3 一种高效提取甘薯块根DNA的方法 13.4 甘薯ISSR分子标记方法的建立 13.5 甘薯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基因的克隆 13.5.1 甘薯IPI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13.5.2 甘薯GGDS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13.5.3 甘薯GGPPS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13.5.4 甘薯HDR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13.6 甘薯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分子生物学 13.6.1 紫肉甘薯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研究 13.6.2 紫肉甘薯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CHI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13.6.3 紫肉甘薯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克隆与功能分析 13.7 甘薯腺苷酸激酶基因的克隆分析及载体构建 13.8 紫薯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第五篇 甘薯应用 第十四章 甘薯良种繁育 14.1 甘薯良种繁育概述 14.1.1 甘薯良种繁育的概念及其概况 14.1.2 甘薯良种繁育的特点 14.2 甘薯种性退化现象及防止措施 14.2.1 甘薯良种退化的原因 14.2.2 防止甘薯品种种性退化的措施 14.3 加速甘薯良种繁殖的方法 14.3.1 加温育苗(多级育苗)法 14.3.2 单、双叶节繁殖法 14.3.3 切块育苗繁殖法 14.3.4 大株压蔓法 14.3.5 延长栽插期,多次栽插法 14.3.6 微型薯种繁殖在生产上的利用 14.3.7 甘薯种苗纸册繁殖法 14.3.8 甘薯薯蔓无土漂浮育苗繁殖法 14.3.9 蔓尖越冬繁殖法 14.3.10甘薯异地、异季繁殖法 14.4 建立甘薯良种繁育体系 14.4.1 我国法定甘薯种子管理的演进 14.4.2 建立健全甘薯良种繁育体系 14.4.3 甘薯种子品质管理 14.5 甘薯蔓尖越冬作种研究 14.5.1 甘薯藤尖越冬苗灰霉病防治研究 14.5.2 甘薯蔓尖越冬苗作种退化问题研究 第十五章 甘薯生物学特性的栽培运筹 15.1 甘薯栽培目标的生物学特性概述 15.1.1 甘薯产量目标的生物学特性 15.1.2 甘薯品质目标的生物学特性 15.2 甘薯种苗生物学特性 15.2.1 甘薯出苗生物学特性 15.2.2 甘薯生物学特性在育苗中的运筹目标 15.2.3 甘薯种苗培育的生物学特性运筹措施 15.2.4 甘薯健康种苗快繁技术流程 15.3 甘薯产量生物学 15.3.1 鲜薯产量构成因素 15.3.2 鲜薯产量因素的运筹 15.3.3 叶菜型甘薯产量构成因素 15.4 甘薯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生物学特性 15.4.1 薯块淀粉 15.4.2 薯块可溶性糖、花色苷、胡萝卜素 15.4.3 茎尖黄酮、绿原酸 第十六章 甘薯贮藏 16.1 甘薯安全贮藏的首要条件 16.1.1 影响甘薯安全贮藏的主要因素 16.1.2 建贮藏窖(库)的基本原则 16.1.3 贮藏管理的基本原则 16.1.4 甘薯种薯收获贮藏系统操作规程 16.2 甘薯贮藏期间的主要病害 16.2.1 甘薯黑斑病 16.2.2 甘薯镰刀菌干腐病 16.2.3 甘薯软腐病 16.2.4 贮藏期其他病害 16.3 甘薯常用的贮藏方法 16.3.1 甘薯高温窖(库)贮藏 16.3.2 甘薯保鲜剂处理贮藏 16.3.3 智能库贮藏甘薯鲜薯 16.3.4 其他传统贮藏方法 第十七章 甘薯加工技术 17.1 我国甘薯加工产业发展概况 17.1.1 我国甘薯加工业的历史发展阶段 17.1.2 我国甘薯的主要加工产品 17.1.3 我国甘薯加工业的主要问题 17.2 甘薯加工技术 17.2.1 淀粉 17.2.2 酒精 17.2.3 果酒、果醋 17.2.4 薯渣益生菌饲料 17.2.5 薯渣蛋白饲料 17.2.6 甘薯薯干 17.3 我国甘薯加工业的趋势和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封底 ..更多
推荐图书
各国特种警察格斗术训练全解
魏峰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世界最佳跑步教练的跑步公式
(美)杰克·丹尼尔斯(Jack Daniels)著 , 沈慧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FBI教你实用防身技巧
(美)查克·乔伊纳(Chuck Joyner)著 , 姚长红译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终极平板支撑 终极平板支撑101式
(美)珍妮弗·德·科廷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小龙技击法
李小龙著 , 水户上原编辑整理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精准拉伸 疼痛消除和损伤预防的针对性练习
【美】克里斯蒂安·博格(Kristian Berg)
人民邮电出版社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