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及应用
暂无评分 作者:刘聚涛[等]编著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ISBN:978-7-5170-8127-2 中图分类:X143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地学 ) 纸质书参考价格:¥3750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 目录页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必要性 1.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2.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 3.“河长制”实施的要求 4.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要求 5.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要求 6.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7.加强河湖管理,保障鄱阳湖一湖清水的要求 1.3 水生态文明概述 1.3.1 生态文明理论发展 1.3.2 生态文明内涵 1.3.3 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历程 1.3.4 生态文明建设进展 1.3.5 水生态文明研究进展 1.3.5.1 水生态文明 1.水生态文明的定义 2.水生态文明的内涵 3.水生态文明内容与进展 1.3.5.2 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 1.3.5.3 水生态文明评价模型与方法 1.层次分析法 2.物元可拓分析法 3.模糊综合评价法 4.指标量化-多要素综合-多准则集成法(SMI-P) 1.4 水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与机制研究 1.4.1 体制与机制的理解 1.4.2 国外水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相关进展 1.4.2.1 行政区域和流域相结合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1.美国 2.澳大利亚 1.4.2.2 以自然流域为单元的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1.法国 2.英国 1.4.2.3 日本的分部门行政与集中协调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1.4.3 国内水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进展 1.4.3.1 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体制 1.4.3.2 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机制 1.投融资机制 2.法规制度体系 3.考核机制 4.水生态补偿机制 5.水权制度 1.4.3.3 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上的不足 1.体制问题 2.部门各自为政,协调机制缺乏 3.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4.经济激励机制还需加强 5.缺乏公众参与机制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2.1 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确定 2.1.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1.系统性与全面性 2.客观性与针对性 3.可操作性与定量性 2.1.2 评价指标初选 1.水安全评价指标 2.水环境评价指标 3.水生态评价指标 4.水管理评价指标 5.水景观评价指标 6.水文化评价指标 2.1.3 建设评价指标确定 1.问卷调查 2.专家咨询 2.2 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2.1 水安全指标体系 1.县级、乡(镇)级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率 2.县级、乡(镇)级城镇生活供水保障率 3.县级工业供水保障率 4.县、村级农业灌溉保障情况 5.县级备用水源地建设情况 6.乡(镇)、村级防洪除涝工程达标率 7.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8.村级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 9.村级农村生活供水保障率 2.2.2 水环境指标体系 1.县、乡(镇)、村级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2.县、乡(镇)级排污口达标排放率 3.县、乡(镇)、村级规范化养殖 4.县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5.乡(镇)、村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乡(镇)、村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 7.乡(镇)、村级农药、化肥施用量增长率 8.乡(镇)、村级河道湖泊管理 9.村级农田排水水质达标情况 2.2.3 水生态指标体系 1.县、乡(镇)、村级水土流失治理率 2.县、乡(镇)、村级生态需水保障 3.县级水域面积比 4.县级城市绿化覆盖率 5.县级、乡(镇)水系连通率 6.村级水库、山塘、门塘水系连通率 2.2.4 水管理指标体系 1.县级水资源监控覆盖率 2.县、乡(镇)、村级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 3.县级管理体制机制 4.县级三条红线考核达标情况 5.县级河长制实施情况 6.乡(镇)、村级水利工程管理到位率 7.乡(镇)级水生态文明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情况 8.村级农业节水技术使用情况 2.2.5 水景观指标体系 1.县级水利风景区建设 2.县级亲水空间的多样性 3.县级滨岸带景观建设与观赏游憩价值 4.乡(镇)级亲水场地数量 5.乡(镇)级水景观类型 6.村级亲水场地建设 7.村级亲水景观建设与观赏游憩价值 2.2.6 水文化指标体系 1.乡(镇)级中小学节水教育普及率 2.县、乡(镇)、村级水文化宣传情况 3.乡(镇)、村级公众参与程度 4.县、村级水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 5.县级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6.村级水文化挖掘与保护 第3章 水生态文明建设技术 3.1 水安全保障技术 3.1.1 防洪排涝 3.1.1.1 标准确定 1.防洪标准 2.排涝标准 3.1.1.2 防洪措施 1.工程措施 2.非工程措施 3.1.2 供水保障 3.1.2.1 生活(工业)供水 1.供水标准 2.技术措施 3.1.2.2 农田灌溉供水 1.蓄水灌溉技术 2.引水灌溉技术 3.提水灌溉技术 3.2 水环境治理技术 3.2.1 城市污水治理 3.2.1.1 一般规定 3.2.1.2 城市污水收集系统 3.2.1.3 污水处理 1.工艺选择要求 2.常规污水处理工艺 3.2.1.4 污泥处理 3.2.1.5 污水再生利用 3.2.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3.2.2.1 排水体制的选择 1.完全分流制 2.截流式合流制 3.不完全分流制 3.2.2.2 村庄排水收集 1.集中收集处理 2.集中收集后排入市政管网入城市污水处理厂 3.分散处理 3.2.2.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1.物理方法 2.生物处理技术 3.土地渗滤处理系统 4.生态浮岛技术 3.2.3 农田排水处理 3.2.3.1 一般要求 3.2.3.2 农田排水生态处理技术 1.概述 2.设计事项 3.运行效果 4.运行管理 3.2.4 农村固体废弃物收集与处理 3.2.4.1 分类与处理方式 3.2.4.2 垃圾收集系统 1.户用垃圾桶 2.公用垃圾桶 3.村垃圾收集站 4.垃圾收集车辆 5.田间垃圾收集池 6.垃圾转运集装箱 7.垃圾转运车 3.2.4.3 垃圾收运、处置要求 3.2.4.4 常用处理技术 1.堆肥技术 2.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 3.3 水生态修复技术 3.3.1 河湖水系综合整治 3.3.1.1 总体要求 3.3.1.2 水系连通 3.3.1.3 清淤疏浚 1.底泥疏浚 2.底泥覆盖 3.植物修复 3.3.1.4 生态岸坡整治 1.石材护岸 2.石基混合护岸 3.石笼护岸 4.木料护岸 5.草皮护岸 6.新材料护岸 7.综合型生态护岸 3.3.2 水生态修复 3.3.2.1 曝气充氧技术 1.技术特点 2.设计要求 3.维护管理 3.3.2.2 砾石床技术 1.技术特点 2.设计要求及技术参数 3.维护管理 3.3.2.3 前置库技术 1.设计要求 2.维护管理 3.3.2.4 生物膜技术 1.一般生物膜技术 2.碳素纤维生态草 3.3.2.5 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 1.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恢复技术 2.沉水植物优势种定植技术 3.3.2.6 沉水植物模块化种植技术 1.适用范围 2.设计要求 3.施工方法 4.注意事项 3.3.2.7 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1.适用范围 2.设计要求 3.技术参数 4.注意事项 3.3.3 水土保持措施 3.3.3.1 总体要求 3.3.3.2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主要类型 1.用材林 2.经济林 3.防护林 3.3.3.3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主要类型 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3.3.3.4 生态护坡主要类型 1.液压喷播护坡 2.客土喷播护坡 3.框格工程护坡 3.4 水管理技术与方法 3.4.1 生活节水技术 3.4.1.1 节水型器具 3.4.1.2 节约用水 3.4.1.3 雨水利用 3.4.2 农田节水技术 3.4.2.1 渠道防渗技术 3.4.2.2 管道输水技术 3.4.2.3 喷灌节水技术 3.4.2.4 微喷灌溉节水技术 3.4.2.5 滴灌节水技术 3.4.2.6 控制灌溉节水技术 3.5 水景观提升技术 3.5.1 总体要求 3.5.2 亲水景观建设 3.5.2.1 人工湿地景观技术 1.湿地选点 2.湿地基质选择 3.湿地植物选择 4.湿地植物种植 3.5.2.2 生态沟塘景观技术 3.5.2.3 人工湿地+生态沟塘景观技术 3.5.3 滨岸带景观建设 3.5.3.1 护坡 3.5.3.2 驳岸 1.驳岸形式的选择 2.驳岸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3.5.4 整体景观建设 3.5.5 绿化景观 3.5.5.1 水景观 3.5.5.2 建筑风貌 3.5.5.3 景观文化 3.6 水文化宣传与保护 3.6.1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 3.6.2 水文化保护 3.6.3 水文化宣传 第4章 水生态文明评价方法 4.1 水生态文明县评价方法 4.1.1 指标权重的确定 1.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2.判断矩阵的建立 3.权重的计算 4.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5.评分值设定 4.1.2 评分标准的确定 4.2 水生态文明乡(镇)评价方法 4.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2 评分标准的确定 4.3 水生态文明村评价方法 4.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评价标准的确定 4.4 水生态文明评价模型 4.5 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系统 4.5.1 评价系统设计界面 4.5.1.1 评价体系 4.5.1.2 指标分级与评分 4.5.1.3 评价结果 4.5.1.4 评价结果输出 4.5.2 评价系统应用设备 第5章 水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应用案例 5.1 水生态文明县建设与评价应用案例——以莲花县为例 5.1.1 莲花县概况 1.区域概况 2.气候环境 3.河流水系 4.水资源现状 5.1.2 莲花县试点建设前水生态文明状况 5.1.3 莲花县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5.1.3.1 水安全建设 1.县城区生态防洪工程 2.供水工程 5.1.3.2 水环境建设 1.莲花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 2.莲花县城区污水管网建设项目 3.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 4.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 5.莲花县饮用水源保护区白马河流域长曲湾区段环境综合治理 5.1.3.3 水生态建设 1.莲江省级湿地公园 2.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 3.生态需水保障 5.1.3.4 水管理建设 1.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2.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3.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4.建立水资源管理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5.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 5.1.3.5 水景观建设 1.“两江四岸”景观工程 2.荷花博览园 5.1.3.6 水文化建设 1.莲花文化节 2.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5.1.4 莲花县水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评价 5.2 水生态文明镇建设与评价应用案例——以贵溪市上清镇为例 5.2.1 上清镇概况 1.区域概况 2.气候环境 3.地质地貌 4.河流水系 5.2.2 上清镇自主创建前水生态文明状况 5.2.3 上清镇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5.2.3.1 水安全建设 1.加快乡(镇)防洪治涝工程建设 2.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3.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4.加强农业灌溉工程建设 5.2.3.2 水环境建设 1.加强污染物控制与处理 2.加强河流、湖库水质保护与管理 5.2.3.3 水生态建设 1.加大生态需水保障 2.积极规划水系连通 3.减小水土流失影响 5.2.3.4 水管理建设 1.注重水工程管理 2.完善体制建设 5.2.3.5 水景观建设 1.亲水场地与设施建设 2.加强水景观建设 5.2.3.6 水文化建设 1.加强水科学知识普及 2.进行水文化宣传教育 5.2.4 上清镇水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评价 5.3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与评价应用案例——以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为例 5.3.1 沿背村概况 1.区域概况 2.气候环境 3.地质地貌 4.水系概况 5.3.2 沿背村试点建设前水生态文明现状 5.3.3 沿背村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5.3.3.1 水安全体系建设 1.完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2.加强灌排渠系建设 5.3.3.2 水环境体系建设 1.加强生活污水处理 2.全面建立“河长制” 5.3.3.3 水生态建设 1.开展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2.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5.3.3.4 水管理建设 1.加强节水工程建设 2.加强水生态文明相关制度建设 5.3.3.5 水景观建设 1.加强禾水生态综合治理 2.加强门塘综合整治 5.3.3.6 水文化建设 1.水文化挖掘与保护 2.水文化宣传 5.3.4 沿背村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效果评价 第6章 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制机制建议 6.1 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6.2 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6.3 形成多规合一的水空间规划编制机制 6.4 强化科技支撑 6.5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6.6 建立市场化多元投入模式 6.7 推进水利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6.8 创新公众参与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封底 ..更多
推荐图书
各国特种警察格斗术训练全解
魏峰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世界最佳跑步教练的跑步公式
(美)杰克·丹尼尔斯(Jack Daniels)著 , 沈慧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FBI教你实用防身技巧
(美)查克·乔伊纳(Chuck Joyner)著 , 姚长红译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终极平板支撑 终极平板支撑101式
(美)珍妮弗·德·科廷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小龙技击法
李小龙著 , 水户上原编辑整理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精准拉伸 疼痛消除和损伤预防的针对性练习
【美】克里斯蒂安·博格(Kristian Berg)
人民邮电出版社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